【好文轉載】處理2歲兒的「反叛期」相關文章整理(下)

第三篇文章:孩子成長「蛻變期」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32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盧美凡
來源: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23E6C3ADA620926C
 
您家寶寶已經開始學會走路或是講話了嗎?您有常聽到家中寶貝總是說著:「我不要!我不要!」,而且什麼都想要自己來。這,可真是傷透了爸爸媽媽的腦筋啊。不過,本期即將要推翻過去被認為是「叛逆期」的寶寶,告訴所有的家長,這階段可是寶寶的成長「蛻變期」喔!
 
NEW!推翻叛逆兒
「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組織中的星雲,方在醞釀的宇宙。兒童的生命是無限的,它是一切」~羅曼‧羅蘭
 
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
 
我們常聽到1歲後的寶寶正式進入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他幾乎已經可以獨立行走,並且對周遭的世界充滿著無止盡的好奇心,不斷地往外探索……,他開始學習並且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時候,面對陌生人,也會表現出害羞的模樣。然而,這時候卻常常最讓爸爸媽媽頭痛與折磨的日子,寶寶開始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他的反應了。
 
在發展心理學上稱1~3歲的孩子為「學步兒」。大人可以想一想,寶寶必須在短短的兩年間,學會爬行、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與他人的互動,學會東摸摸西看看,把玩在他生命裡的第一次初體驗……。這時候的記憶,請問身為大人的您還記得多少呢?因此,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寶寶的身心正面臨出生後的震盪,他的「成長壓力」,其實不遜於大人的壓力喔!
 
生命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嚴格論起應該從寶寶6個月之後一直到2歲之間(有此一說,1~3歲間都是寶寶的反抗期)。不過,為什麼會出現所謂的「叛逆兒」或是「反抗期」呢?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盧美凡表示,常聽到孩子在此階段被認為是「反抗期」或是「叛逆期」,這是因為大人直接看到孩子行為的解讀與看法。
 
盧美凡心理師進一步指出,學理上並沒有針對此時期的寶寶賦予上述的名詞,那為什麼成人的世界會這樣看待孩子呢?盧美凡心理師表示,由於寶寶6個月之前之前都表現得乖巧與可愛,並且是被動的接受訊息,與需求的滿足(餓了就吃、睏了就睡),等到他可以開始主動表達意見與看法後,那就是「自我」意識的萌發,但相對於大人而言,寶寶的一舉一動看在大人的眼裡就沒有那麼地聽話,並且開始有自我的主張,被解讀為是任性地說「不」;甚至是出現調皮的行為,因此也就容易被大人誤以為他開始「叛逆」了。
 
盧美凡心理師解釋,寶寶6個月之後開始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出現。這是因為初生的嬰兒沒有自我的感覺,對世界的認識處於一個模模糊糊的狀態中。等到6個月之後,寶寶會慢慢知道他自己的身體,他有一個媽媽爸爸,同時開始認識與了解這個世界,逐漸發展出自我的概念。
 
生命中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就是此階段,短時間內要學習許多的事物,有時候還來不及消化吸收,又要迎接新事物的挑戰。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漸漸發現世界遠比他想像的更廣大,再加上他尚未充分運用表達的能力,更容易產生挫折和驚懼,情緒也將會更複雜。
 
 
恭喜!你家寶寶正在「蛻變期」
 
盧美凡心理師跟我們談到,發展心理學上並沒有叛逆期的一個概念,寶寶會出現一些令大人抓狂的行為,都是ㄧ個「正常」且「自然」的過渡階段。這時候的大人反而要站在嬰幼兒發展上的意涵,試著去理解寶寶的行為,採用知性的概念認識寶寶正要開始經歷這個階段。
雖然這階段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喜歡說「不要」;或是不順從大人的意見;總是站在對立面跟您唱反調,碰到什麼事都拒絕,一有不高興就鬧脾氣,最後下場就是惹得爸爸媽媽的壞情緒跟著飆升起來而大動肝火……,盧美凡心理師提醒,通常大人都會將此階段的孩子發展視為比較負面,不過,心理師這次反倒要恭喜各位父母了!因為,您家寶寶正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簡單來說就是「蛻變期」!
 
盧美凡心理師引述同業發展心理學周育如博士的觀點來向讀者解釋,這階段的寶寶發展過程,引用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來解釋最恰當不過了。細心的父母除了觀察寶寶的身高、體重的外觀變化外,他的認知發展從觸覺感知到開始有能力去學習操作新事物,大人會發現孩子的情緒越來越複雜,他會生氣、會嫉妒、會與手足打架;會出現分離的焦慮恐懼等;有時候大人太兇或是被大人斥責時,他會有驚恐的反應或是有挫折的感覺等基本的情緒漸漸發展。此外,寶寶開始運用他的身體與肌肉來探索外界的事物。他的身體、認知與情緒同時並肩發展,因為過於快速,常被大人以為這是他的「叛逆期」。
 
「快速成長期」是寶寶正常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反之,我們常聽到一些大人誇獎不哭不吵不鬧的孩子,但是就心理師的角色來說,卻開始擔心起孩子自我發展的能力是否有被誘導出來,像是自我有主張、有情緒,並且懂得表達。不過,每個孩子的氣質發展不盡相同,有的孩子會比較慢出現自我主張的概念,要注意的是孩子到5、6歲時,仍是安安靜靜的模樣,父母就必須要認真擔心,可能代表他的自我主張沒有被表達出來,或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身體、認知、與情緒大蛻變
 
此外,不只是從正面的角度來觀察孩子的變化,同時也要了解孩子的生長環境,與他天生的氣質個性等,都會影響他的發展狀況。盧美凡心理師表示,寶寶的情緒過程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階段,只是每個孩子的表現時間有快有慢,甚至有的孩子表現的較為激烈,有的孩子則是蜻蜓點水般不著痕跡。
 
盧美凡心理師表示,孩子的情緒變化常會讓大人相當不解,這是因為寶寶一旦開始擁有走路的能力之後,「移動」便開啟他們的探索的能力,當寶寶以為可以做到什麼階段卻沒有辦法達成時(像是他想拿一個東西,卻沒有辦法拿到時,就會出現挫折的反應),這時候即便是大人沒有罵他,他也會自己出現不開心的情緒;或是當他的好奇心被大人阻止時,也會發生挫折的情緒。
 
要注意的是,挫折背後的情緒反射是憤怒,他會哭、會生氣、會摔東西等等。盧美凡心理師笑說:「成年人的世界稱作『惱羞成怒』」。或是大人打他或是斥責他,他會驚恐,他會不懂為什麼不行?都會讓寶寶招致強烈的壓力與怒吼,對孩子來說,被打被罵都是身處在一個可怕的環境。
盧美凡心理師指出,就實務經驗的觀察,嬰幼兒的蛻變期最令人擔心的反而是家中這時候多出一位小貝比,再加上寶寶遇到小貝比所延伸的退化期,會讓寶寶的情緒更加複雜。出現的時間點則沒有一定的範圍,從1歲到5歲都有可能會發生。
 
挫折背後的情緒反射是憤怒,他會哭、會生氣、會摔東西等等。
 
 
惡魔與天使的綜合體
 
儘管如此,最讓父母頭痛的大概是,只要寶寶一不順心,就會出現哭鬧不止,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突然耍賴或是躺在地上翻滾等種種行為,令周遭大人的一把無名火跟著爆發,也常讓爸爸媽媽覺得無比尷尬,卻又想問「我家寶寶發生什麼事了?」
 
對此,盧美凡心理師認為,這時候對付寶寶不能用「管教」的方式,尤其語言管教的方式更會讓大人覺得挫敗與錯誤。盧美凡心理師說:「我們很多時候在教養時會用『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千萬不要犯了一個錯誤,只了解孩子會出現叛逆期,卻沒能深入理解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情緒與動作?或是他的任性可能代表著什麼?就孩子的世界裡,他並不曉得任性是什麼?像是有許多孩子不會乖乖吃飯,即使大人跟他耳提面命說:『現在是吃飯時間,不能喝東西』,孩子也無法一次就能理解。大人若是理解孩子的狀態,不妨先讓孩子喝一口,先滿足目前的孩子的狀態。」
 
然而,不要過度管教你的孩子,讓他適度發展他的潛能,這麼一來,讓寶寶滿足與溺愛他的界限又該如何拿捏?對他會不會太寵愛?會不會對孩子太放縱了?盧美凡心理師指出,大部分的父母可能會忽略孩子的生活習慣與社會化習慣的培養,孩子的習慣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試煉才能學習並且建立起來,雖然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過程,可是又不能完全順由其意。
 
此時「示範」是個非常好的方法,在嬰幼兒鬧情緒時,除了安撫寶寶的情緒之外,父母盡量不帶著情緒重複著正確行為給寶寶看,經過多次學習,大部分的寶寶仍能學會正確的行為習慣。盧美凡心理師跟我們舉例,當寶寶拿起剪刀把玩時,大人通常會怒斥遏止寶寶的舉動,並且將孩子手上的剪刀搶過來,寶寶因此放聲大哭,這時,孩子完全不懂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個小技巧告訴爸爸媽媽,如何有效教導孩子且不讓孩子受到驚恐:選擇一個安全的玩具替代,輕輕地將他手中的危險物品替換掉,受限於他的認知能力,他需要重複學上幾次,慢慢地他會學習到有一些東西是不能碰的。在育兒上花一點小功夫,當孩子心理與生理的需求被滿足後,其實他自己會找樂子並且主動探索,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就會很開心。前提是寶寶的活動範圍必須是安全的環境,相信大人都能與寶寶度過一個愉快的蛻變期。
 
 
理解 讓毛毛蟲變蝴蝶
儘管大人對孩子的EQ很重要。不過,盧美凡心理師告訴我們,要大人學著充滿耐心地對寶寶也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耐性總有一天可是會被磨光殆盡,對父母的壓力也很大,最後的結果往往讓情緒爆發而不可收拾。雖然,對寶寶擁有愛心與耐心是一定要有所抱持,建議父母試著用「諒解」與「理解」寶寶在「蛻變期」的狀態,尤其嬰幼兒時期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表達,儘管耐心與愛心仍是無法有效應對寶寶的任何狀況。
 
另外,若是都在上班的父母親,更容易被寶寶的蛻變期所困住,也無法理解他的狀態與行為。盧美凡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利用周末或是晚上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或是一定要與白天的保母或是幼兒老師做好交接的工作,了解孩子白天出現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像是寶寶晚上在家突然摔奶瓶,大人在一氣之下便會開始斥責孩子,但是如果有先與保母做好交接的工作後,可能會發現原來是奶水溫度過高,寶寶無法適應,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不理智而傷害了孩子喔。
 
其實,不管是孩子或是大人,我們會生氣、會有挫折的反應都是有原因的。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蛻變期,他們將會通過生活與玩耍中培養自立與自主的能力,也有助於建立他的自信。最後,盧美凡心理師給予父母親在進門前,可以調整自己,先深呼吸三次,轉換心情,用開心的心情去迎接家中的小寶寶,儘管突然看到的是惡魔的小化身,也能讓大人們學著一笑置之一起陪伴寶寶的成長期。
 
加油!我們也為各位家長拍拍手,你們都是偉大的。送給各位爸爸媽媽一句話:「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出自於盧梭)。」
 
盧美凡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
經歷:署立玉里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國軍北投醫院臨床心理師
現職: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王心理治療所資深臨床心理師


第四篇文章
 
標題與作者不詳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FDHon6bHUJW3NykmKY-/article?mid=5959&prev=5963&next=5949
 
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在兩歲前後便開始動不動就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即將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所以,若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孩子出現反抗言行時,做父母的就可放下心來了:我們的孩子也在順利成長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馬上就發起火來:“怎麼能對父母這樣。真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反抗,是與自我的成長同步出現的自然表現,對於意欲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歐美等國非常重視說“NO(不)”。“我們家的孩子能夠說NO了”———很多媽媽會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在反抗期裏不會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擔心的孩子。對於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巧妙地應付過去。
 
到了第一反抗期,孩子想自己來做事情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常常拒絕媽媽的幫助,動不動就說:“不。” 這時,媽媽會覺得孩子變得非常難對付起來,甚至會想,這孩子真是變得任性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的意欲。因此,在這種時候不要訓斥他,而是要好好地保護孩子的熱情。想向媽媽撒嬌,或者是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時候,孩子會過來向媽媽求教。這時可以稍微幫他一下,然後說“下面的就自己試試看吧”,引導著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了之後,再表揚他一下:“瞧,自己一個人會做了吧。”這樣一來,孩子的熱情會更加高漲起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媽媽若是要帶孩子外出的話,對此要有思想準備,最好提前二三十分鐘就開始讓孩子做準備。並且在打算幫他時,如果他說“不”,那就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抱著這種寬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自然地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如果完全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因此,父母必須區別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還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當孩子吵著想要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等等時,這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只需放手讓他做就行了;而對於“想要買玩具”、“還想要吃點心”這樣的物質要求,就必須加以限制了。若是無止境地滿足這種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
 
寶寶在3~4歲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希望去探察一切。但由於自己還不能圓滿應付問題,或父母怕出意外,因此經常限制他的活動,這會使獨立個性正在形成,獨立自由需求增加的寶寶大為惱火,常常表現出不服從,與父母違抗;常常因情緒激動而大發脾氣,也常常與小朋友發生衝突。這些特徵表明寶寶正處在反抗期,父母無須為此煩惱,只要你巧妙而妥善的處理,寶寶會順利度過這一必然階段。
 
寶寶發脾氣時
 
可以允許寶寶儘量地喊叫,來發洩氣憤。若住在郊外,還可讓他到屋外面去叫,讓他把胸中的悶氣吐出來,他很快就好了。說些傻話,做些奇怪的舉止,或者突然把電燈關掉又打開,以此來轉移寶寶的脾氣便發不起來了。如果寶寶哭鬧太久,你擔心他會哭得發紺(一種腦部缺氧現象),可以輕輕吹寶寶的臉頰,在他臉上拍一些冷水,或用冰毛巾擦臉。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他突然發脾氣吵鬧,你就靜靜的把他帶到車子裏或洗手間去,等吵鬧平息後,再帶回原處,當寶寶因你未讓他隨自己的意願行動而發脾氣時,你可按他的方式給他一個機會,比如你給他一個協議,什麼事你來做,什麼事歸他做,然後鼓勵他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即使成果不佳,也要讚揚他。由此寶寶會興致大激,不再和你對著幹了。
有些事你告訴寶寶做不成但他不信,結果真的是不行,寶寶對此會動肝火,比如沒有大小概念的他,硬要把一個玩具塞進一個沒有可能裝進的小盒子裏,在他因裝不進而發脾氣時,你可試著往裏裝,結果當然會與他一樣,你馬上對他說:“媽媽也放不進去嘛!”寶寶會因此而平息怒氣,因為他在把自己和大人做比較。
 
寶寶胡鬧過度時
 
孩子做出了你不喜歡的舉動時,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無理取鬧,或者不會傷害到身體四肢,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你若想控制自己對孩子吼叫,可以和他面對面的站著,就叫不出來了。孩子太吵的時候,你壓低聲音和他說悄悄話,他就會停下來聽。
 
規定一個最後期限,用計時器來計算,時間一到就不准再吵;或者宣佈等你數到幾的時候,就不能再鬧,然後大聲的從一開始數。在期限到了以後,你要說到做到,開始一些新的行為,如取消他喜歡做的事情,光是頭威脅是沒有用的。
 
對寶寶令人討厭的表現乾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應,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裝作正在幹自已的事情,一副什麼都沒看見的樣子,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寶寶在你拒絕了你的要求後糾纏不休時,你不要沒完沒了地說服他,你可堅持用一句簡單的話重複回答他,直到他聽話為止。在寶寶改正他的行為後,你應立即注意他,並及時表揚。鬧得太不像話時,罰他面壁坐幾分鐘,或罰他站一會兒,就可讓他靜下來,停止吵鬧。
 
安撫寶寶怒氣
 
把寶寶緊緊抱在懷裏,一邊搖晃一邊哼些歌使他平靜,然後打些比方來表示你有多麼喜歡他,例如說:“我好喜歡你哦,我的喜歡有花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有天空那麼大……”你要越說越大,還要孩子一起幫忙想出更大的東西。
 
對著寶寶的耳朵說悄悄話,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話來,說不定孩子聽了心情會變得很愉快。告訴寶寶,他肚子裏面裝有一個叫做“笑”的東西,如果讓它跑出來就會轉變成格格的笑。這招通常會使他忘了發怒,真的格格地笑出聲來(這方法是先無視他的怒氣,等他氣消了以後,再和他談談剛才到底為什麼發脾氣)。
 
幫寶寶發洩怒氣
 
鼓勵寶寶從事體能上的活動,來發洩憤怒。要他到跑步,捶打一大團玩具油土,或用棍子打一棵樹。要寶寶用很憤怒的聲音,大聲地從1數到5;或在玩具樂器上奏出一首很生氣的歌;或是跳一生氣的舞。或是你和寶寶一起大聲叫,讓你的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小,終於沒有聲音。
 
讓憤怒中的寶寶畫張圖,來表示他的感受,這是具有創作性的發洩感情方法。和寶寶討論他為何生氣的原因,若只是因為不能稱心如意而生氣,就要勸他要忍耐,要寬宏大量,肯為別人著想。  在公平的原則下,表示出你很同情他的處境:“我曉得你為什麼生小華的氣。”設法讓寶寶說出使他生氣的事情,並建議他牟一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憤怒,譬如教他說一些你認為可以接受的表示憤怒的字眼。平息爭吵局面限制打架寶寶最想做的活動,如為看電視蘭目而爭執,那麼就告訴他們,不結束這種局面,這一天就不允許他們看電視。讓爭吵的寶寶們做深呼吸,並讓每個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理由,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法,他們會很樂於接受這個建議
 
孩子們吵個不休時,就找個事情給他們做。看到大孩子想去欺負小孩子時,設法把他貧開,你可以說:“快來,幫我一個忙。”讓兩個生氣的寶寶幹一件共同的事,如給每人一塊幹抹布,要他們擦玻璃,一個人擦裏面,一個人擦外面,還沒等玻璃擦乾淨,他們又會笑顏逐開了。
 
 
罰兩個打架的寶寶相互擁抱對方。這樣他們再想打架時就會多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抱住正在跟他嘔氣的人。寶寶打架時,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開一下,跟處理發脾氣的寶寶一樣。沒有觀眾往往就沒有勁再打下去。要寶寶自己說說有什麼解決紛爭的辦法,即使他們的辦法行不通,也可以緩和一下局面,讓他們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要兩個吵架的寶寶,面對面地坐在房間相對的兩個角落裏,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就得一直坐下去,誰都不准離開。讓他們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們講和。或要每個寶寶說出一項他認為對方具有的長處,互相稱讚一番便能結束爭吵。把引起爭執的東西拿走或把寶寶分開,也能強迫他們和解。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3—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安然度過“反抗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三歲以後,他們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抗傾向。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從反抗的不同回饋中變得聰明、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極為重要。當孩子生長到十來歲時,由於他們對事物認識能力和世界觀都正在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此時他們總會有一種“我已長大了”的感覺,時時處處都在表現獨立、自強的個性。
 
在這兩個“反抗期”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其二、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強,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如果因故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願意的事,這正是引起孩子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發展到父母對抗。近年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棄家出走,不少說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如此種種,巧施用,就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黃金時代”。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